这是几年前的事了。
那次是我第一次走上讲台,给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上一堂作文课。当时因为先生在外地开会没能及时赶回,临时又找不到合适的老师代课。于是先生说:“你这个文学爱好者就顶替老公上吧”。我也没加思考就答应了下来。
几乎一夜没睡好觉,第二天下午夹着先生留下的教案及一大叠的作文本,我来到郊区的一所小学。
面对讲台下五十多张陌生的面孔,那一个个求知的眼神鼓励我讲下去。幸亏我凭着以前出黑板报的功底,我用微微颤抖的手写下了作文题《我的愿望》,然后说:“《我的愿望》这一个题目,其中‘愿望’是关键词,‘我的’是修饰词。‘愿望’是作文的内容,而‘我的’就把‘愿望’的范围限定在了必须是写自己的愿望上,而不是写别人的愿望。”“例如我们要写《我的愿望》这篇文章,可以这样开头: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,我也不例外,我也有自己心中想要达成的愿望,那就是,我希望自己能怎样呢?’下面我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,说出每个人自己的愿望。”
几分钟后,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,“我想当科学家”、“我想当画家”、“我想当作家”、“我想当老师”、“我想当警察”、“我想当外交官”······每个同学都在憧憬着自己的美梦,甚至兴奋得语无伦次。
我的目光停留在一个看似沉默寡言的女生身上,她想说又很腼腆,我示意同学们静下来让她说,她有些紧张,微微涨红了脸:“我想,我,等我有钱了,想送给妈妈一枚心形的胸针。”全班同学都愣住了,我听到同学们小声议论:“这算什么愿望呀?”“太普通了”······
我也感到很意外,走下讲台,来到那女生桌前鼓励她“说说看,为什么?”她的小脸涨的更红了:“我,我妈妈从来没有买过一件首饰,我家的条件不好,妈妈一年四季只有辛苦,供我和弟弟上学。可是我知道,妈妈特别想买一件漂亮的首饰,她很喜欢胸针的······”女生的声音越来越小,教室里早已寂静无声,片刻的沉默。先是稀稀落落的掌声,接着掌声热烈······
回来的路上,我一直在想:一枚小小的胸针,别在衣服上,轻飘飘的;搁在心里,沉甸甸的。是呀,这就是爱,一个懂事小女孩对母亲的爱;也是一个小女孩最最美好的心愿。
评论